产品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信息
扒一扒双十一商家的环保套路
发布时间:2024-02-28 01:47:58 来源:安博体育官网登陆 作者:安博体育官网

  又是一年双十一大作战,也许你正在为不知道该不该付的定金、算不明白的折扣、理不清的优惠规则而头疼。

  作为一个崇尚可持续生活的环保人er,双十一消费中又会遇到哪些号称环保绿色的坑爹产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那些年电商商家的环保套路。

  越来越多消费者注意到许多电商产品身上的“环保”属性,如果能在便利消费的同时,顺手选用对环境友好的环保产品,为保护地球出一份力,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

  于是,在购物网站搜索几次“环保”、“可持续”“绿色低碳”等关键词,大数据便投你所好开始作法,让人一眼看上去很有“环保产品泛滥”的错觉。

  一次性便携露营餐具套装,产品只是普通产品,在野外方便使用就“很环保”。套装里使用的其实是聚乙烯(PE)这种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最自相矛盾的就是“环保一次性用品”,大家都知道一次性用品给环境带来垃圾处理负担,制造大量垃圾。但耐不住它们真的很方便,召之即来用完即弃,为辛勤劳作的打工社畜增降低了家务时间成本,近来甚至被一些电商直播包装成了“精致生活”的代名词。

  商家看准了这个痛点,把不可降解塑料替换成可降解塑料、纸、无纺布、不锈钢等,总之换一个看上去“环境友好”的材料就可以,是不是更合适或环保很难判断。

  即使不考虑一次性用品废弃后如何处置的问题,仅生产到使用的过程就需要消耗的材料和能源,人们只是短暂使用就丢弃,很难信服其宣称的环保性。很难不令人怀疑,环保这个名头,成了任性消费的“安慰剂”。

  更何况垃圾处理是一个不可绕开的线年中国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已高达31,526.8万吨,大部分通过填埋、焚烧进行处置,其中65.9%都是焚烧处置[1]。光是北京一个城市,2022年的生活垃圾清运量为740.57万吨,需要依赖34座垃圾处理设施(5座生活垃圾填埋场、1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和17座生化处理设施),才能维系城市正常运行[2]。

  ● 声称塑料包装可水溶降解,在塑料中添加了水溶性物质,实际是分解成污染风险更严重的微塑料。例如洗衣凝珠的水溶性膜。

  ● 塑料制品中添加了咖啡渣/秸秆等生物质成分。生物质的添加量很低,不能改变塑料制品本身带来的环境负担。而因为生物质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该塑料制品的回收成本,使其最终可能只能焚烧或填埋。

  ● 使用耐用材料(如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替换),但产品设计不合理,导致只能做一次性使用,环境负担比塑料还大。

  乘着“禁塑令”的东风,“可降解塑料”这个专业词汇越来越多出现在商品的广告话语里,大有“可降解=环保”的趋势。摆摆也经常在留言里看到读者反馈,虽然价格往往贵上几倍,考虑其可降解,愿意为此买单。

  为了确认这件事,摆摆连续几年对“可降解塑料袋”进行(延伸阅读:),发现通过这个关键词只有10%的概率能买到生物降解塑料袋[3],更多时候是遇到类似下图的情况:产品标签注明“可降解”,但实际上普通人很难确认它是什么成分。

  该产品的执行标准为《GB/T 24454-2009 塑料垃圾袋》,对产品是否“生物可降解”没有要求,产品包装提供的成分信息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理解门槛较高,很难判断其属于生物降解塑料,还是氧化降解塑料。后者的环境负担可能比不可降解塑料袋还大。

  虽然国家标准《GB/T 41010-2021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在2022年已经实施,但推荐性国标对企业并没有强制性,对商家虚标伪标的打击力度非常有限。消费者还是无法正确识别环境相对更友好的产品,绕开环保陷阱。

  即便商家提供的产品信息足够详尽的,使用的理论依据足够严谨,看上去无懈可击,也并不能保证环保的绿色初心能够落到实处。

  再次以我们的“老伙计”可降解塑料为例,躲过了鱼目混珠的伪可降解产品,选择了真的可降解塑料产品,就能逃出生天吗?从环保效益的角度说,使用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的一次性制品,就比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好些吗?

  首先,生物降解塑料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实现降解(如在恒定高温的工业堆肥设备里90-120天等)。常用于吸管、塑料袋的聚乳酸(PLA)在海水环境中放置一年,降解率只有0.8%,几乎不降解[5]。

  其次,目前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都得不到合理处置。根据清华大学环境研究院统计,目前只有不到0.1%可降解塑料最终会被合理处置[6],填埋和焚烧才是绝大多数可降解材料的归宿。

  当可降解塑料不能通过降解的方式进行处理,其“可降解”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不能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其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和传统塑料相比并无优势[7]。

  某电商平台的低碳消费栏目进驻产品,根据披露的产品信息可以判断其为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商品详情页面在显眼位置注明“全降解材质 环保无害”。但产品信息中并未介绍其所需降解条件及时间。

  除了生物降解塑料,其他“环保材料”同样需要考虑理论和现实的差距。很多环保er对可降解塑料并不信任,因而选择纯植物材质,如甘蔗渣/秸秆再造纸制品。它们也存在同样的限制,植物纤维确实可降解,但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仍需要数年时间,这样的降解速度完全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

  除了可降解塑料,可降解的植物纤维制品如要实现快速降解,也需要特定的条件,但产品页面往往只会强调其环保可降解。

  当废弃物大量堆积,即使其不会对自然环境释放微塑料、重金属等物质,也很有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所以比起寻找更好的替代材料,从源头,即设计和使用方式开始,简化包装、重复使用,杜绝或减少垃圾的产生是更划算的选择。

  [1]天下无焚.塑料“贡献”了91%的垃圾焚烧碳排放——来自我国1985-2016年的数据[OL].

  [2]固体处.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发布北京市2022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的通告[OL].

  [6]清华大学, 中国石化. 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政策支撑研究报告.[R].2022,04.

  [8]环资司.中国废塑料回收利用量居世界第一意味着什么 ——访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O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又是一年双十一大作战,也许你正在为不知道该不该付的定金、算不明白的折扣、理不清的优惠规则而头疼。

  作为一个崇尚可持续生活的环保人er,双十一消费中又会遇到哪些号称环保绿色的坑爹产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那些年电商商家的环保套路。

  越来越多消费者注意到许多电商产品身上的“环保”属性,如果能在便利消费的同时,顺手选用对环境友好的环保产品,为保护地球出一份力,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

  于是,在购物网站搜索几次“环保”、“可持续”“绿色低碳”等关键词,大数据便投你所好开始作法,让人一眼看上去很有“环保产品泛滥”的错觉。

  一次性便携露营餐具套装,产品只是普通产品,在野外方便使用就“很环保”。套装里使用的其实是聚乙烯(PE)这种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最自相矛盾的就是“环保一次性用品”,大家都知道一次性用品给环境带来垃圾处理负担,制造大量垃圾。但耐不住它们真的很方便,召之即来用完即弃,为辛勤劳作的打工社畜增降低了家务时间成本,近来甚至被一些电商直播包装成了“精致生活”的代名词。

  商家看准了这个痛点,把不可降解塑料替换成可降解塑料、纸、无纺布、不锈钢等,总之换一个看上去“环境友好”的材料就可以,是不是更合适或环保很难判断。

  即使不考虑一次性用品废弃后如何处置的问题,仅生产到使用的过程就需要消耗的材料和能源,人们只是短暂使用就丢弃,很难信服其宣称的环保性。很难不令人怀疑,环保这个名头,成了任性消费的“安慰剂”。

  更何况垃圾处理是一个不可绕开的线年中国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已高达31,526.8万吨,大部分通过填埋、焚烧进行处置,其中65.9%都是焚烧处置[1]。光是北京一个城市,2022年的生活垃圾清运量为740.57万吨,需要依赖34座垃圾处理设施(5座生活垃圾填埋场、1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和17座生化处理设施),才能维系城市正常运行[2]。

  ● 声称塑料包装可水溶降解,在塑料中添加了水溶性物质,实际是分解成污染风险更严重的微塑料。例如洗衣凝珠的水溶性膜。

  ● 塑料制品中添加了咖啡渣/秸秆等生物质成分。生物质的添加量很低,不能改变塑料制品本身带来的环境负担。而因为生物质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该塑料制品的回收成本,使其最终可能只能焚烧或填埋。

  ● 使用耐用材料(如玻璃、不锈钢、陶瓷等材料替换),但产品设计不合理,导致只能做一次性使用,环境负担比塑料还大。

  乘着“禁塑令”的东风,“可降解塑料”这个专业词汇越来越多出现在商品的广告话语里,大有“可降解=环保”的趋势。摆摆也经常在留言里看到读者反馈,虽然价格往往贵上几倍,考虑其可降解,愿意为此买单。

  为了确认这件事,摆摆连续几年对“可降解塑料袋”进行(延伸阅读:),发现通过这个关键词只有10%的概率能买到生物降解塑料袋[3],更多时候是遇到类似下图的情况:产品标签注明“可降解”,但实际上普通人很难确认它是什么成分。

  该产品的执行标准为《GB/T 24454-2009 塑料垃圾袋》,对产品是否“生物可降解”没有要求,产品包装提供的成分信息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理解门槛较高,很难判断其属于生物降解塑料,还是氧化降解塑料。后者的环境负担可能比不可降解塑料袋还大。

  虽然国家标准《GB/T 41010-2021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在2022年已经实施,但推荐性国标对企业并没有强制性,对商家虚标伪标的打击力度非常有限。消费者还是无法正确识别环境相对更友好的产品,绕开环保陷阱。

  即便商家提供的产品信息足够详尽的,使用的理论依据足够严谨,看上去无懈可击,也并不能保证环保的绿色初心能够落到实处。

  再次以我们的“老伙计”可降解塑料为例,躲过了鱼目混珠的伪可降解产品,选择了真的可降解塑料产品,就能逃出生天吗?从环保效益的角度说,使用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的一次性制品,就比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好些吗?

  首先,生物降解塑料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实现降解(如在恒定高温的工业堆肥设备里90-120天等)。常用于吸管、塑料袋的聚乳酸(PLA)在海水环境中放置一年,降解率只有0.8%,几乎不降解[5]。

  其次,目前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都得不到合理处置。根据清华大学环境研究院统计,目前只有不到0.1%可降解塑料最终会被合理处置[6],填埋和焚烧才是绝大多数可降解材料的归宿。

  当可降解塑料不能通过降解的方式进行处理,其“可降解”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不能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其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和传统塑料相比并无优势[7]。

  某电商平台的低碳消费栏目进驻产品,根据披露的产品信息可以判断其为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商品详情页面在显眼位置注明“全降解材质 环保无害”。但产品信息中并未介绍其所需降解条件及时间。

  除了生物降解塑料,其他“环保材料”同样需要考虑理论和现实的差距。很多环保er对可降解塑料并不信任,因而选择纯植物材质,如甘蔗渣/秸秆再造纸制品。它们也存在同样的限制,植物纤维确实可降解,但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仍需要数年时间,这样的降解速度完全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

  除了可降解塑料,可降解的植物纤维制品如要实现快速降解,也需要特定的条件,但产品页面往往只会强调其环保可降解。

  当废弃物大量堆积,即使其不会对自然环境释放微塑料、重金属等物质,也很有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所以比起寻找更好的替代材料,从源头,即设计和使用方式开始,简化包装、重复使用,杜绝或减少垃圾的产生是更划算的选择。

  [1]天下无焚.塑料“贡献”了91%的垃圾焚烧碳排放——来自我国1985-2016年的数据[OL].

  [2]固体处.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发布北京市2022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的通告[OL].

  [6]清华大学, 中国石化. 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政策支撑研究报告.[R].2022,04.

  [8]环资司.中国废塑料回收利用量居世界第一意味着什么 ——访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O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