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透明膜系列

2020年新基建深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4-01-16 11:15:49 来源:安博体育官网登陆 作者:安博体育官网

  新基建对提升中国存量资产效率、改善中长期产业竞争力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对关系到国计民生及国家主导产业的重点领域。

  2019 年是 5G 基建元年,带来 5G 上游的电子、通信产业链业绩回暖。2020 年,伴随着 5G 基础设施覆盖率的提升和 5G 终端的普及,5G 下游应用有望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 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工业软件用主要涵盖研 发设计、生产执行、经营管理三大类。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的形态从本地部署 的复杂系统软件向云化轻量级工业 APP 转变。

  全国各类型平台数量总计已有数百家之多,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平台数量也超过 了 50 多家。既有航天云网、海尔、宝信、石化盈科等传统工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面向转 型发展需求构建平台;也有树根互联、徐工、TCL、中联重科、富士康等大型制造企业孵 化独立运营公司专注平台运营;还有优也、昆仑数据、黑湖科技等各类创新企业依托自身 特色打造平台。

  相比于传统的工业运营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复杂程度更高,部署和运营 难度更大,其建设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技术、资金、人员投入,商业应用和产业推广中也面 临着基础薄弱、场景复杂、成效缓慢等众多挑战,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前尚处在发展初期。一是在技术领域,平台技术研发投入成本较高,现有技术水平尚不 足以满足全部工业应用需求;二是在商业领域,平台市场还没有出现绝对的领导者,大多 数企业仍然处于寻找市场机会的阶段;三是在产业领域,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平台产业 生态也还需持续构建。

  5G 催化下工业互联网市场有望提速。工业互联网是以机器、原料、控制、信息系统、产 品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 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而 5G 技术有力的提升了数 据传输的效率,提升了工业互联网的能力。随着 2020 年 5G 商用逐步落地,工业互联网 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

  自主的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是大势所趋。相较于基础工具型软件,中国工业软件企业在系 统平台和云应用领域与国外厂商起步时间更为接近,技术水平差距较小,因此有望形成中 国自主的工业应用生态。新冠疫情下,研发、管理等环节远程实施成为刚需,工信部推动 工业 APP 普及率提升,培养用户习惯,为未来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建设打下基础。

  工业机器人是工业互联网在硬件环节的核心支撑, “新基建”投资有望进一步激活中国制造 业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机器人作为工业互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 大量相关系统、工艺参数、软件工具、企业业务需求和制造能力,引导汇聚和链接着大量 工业资源,通过交互协同和迭代优化,为智能的产生提供必要基础,为制造业智能化的发 展创造前提条件。同时,工业机器人能够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作用,成为工业 全要素链接的枢纽,向上对接工业应用,向下连接海量设备,持续沉淀和积累海量具备应 用推广价值的工业经验与知识模型,通过更为科学、高效的工业资源配置方式及路径,驱 动制造业体系和生态的智能化升级与运转。

  工业互联网对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产业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场景, 充分激活制造业对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1)协助机器人实现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通过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实现机器人相关数据分析与共享,减轻劳动强度,改善 作业环境,从整体上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2)有效降低机器人损耗及维修成本:通过 远程实时数据监控管理和报警,及时同步生产管理状况,使机器人在工作期间有效地降低物耗,有效避免变形、划伤、碰伤,减少维修造成的停产成本。3)支撑机器人开展定制 化生产:通过工作模型的设计与优化,使机器人快速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 产品快速更新换代,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效节约投资,形成规模效益。

  中国具备诞生世界领先机器人公司的基础,本土企业成长潜力大。从“机器换人”到“智能制 造”,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有望改善。我们认为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有望复苏,2020 年或 出现温和增长,长期成长空间广阔,原因是:1)人口结构的变化将长期推动中国制造业 进行智能制造升级;2)伴随技术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效果从“机器换人”升级为“智 能制造”,从仅仅是替代人工变为提升企业制造效率、稳定产品品质及降低库存;3)国家 及地方政策支持力度大,助力智能制造升级,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4)贸易 摩擦缓和或将促使制造业恢复投资意愿,2019Q4 工业机器人行业数据已经出现改善迹象 (2019 年 10 月国内产量当月增速同比转正达 1.7%,11、12 月增速分别提升至 4.3%、 15.3%),虽然新冠疫情或对 2020Q1 机器人产业景气度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020 年 1-2 月国内机器人累计产量同比下滑 19.40%),但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和制造业复工复 产有序推进,我们认为机器人温和复苏的趋势不会改变。

  汽车行业目前仍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 不断深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有望更深入衍射到 3C、半导体、新能源、物流仓储等领 域,需求更加多元化,增量空间广。汽车制造行业生产程序相对标准化,工业机器人应用 发展较早,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较高。消费电子行业的自动化模式与汽车行业类似,均 可在产品零部件生产和整装等环节进行自动化生产,但消费电子行业目前除了个别厂商外, 自动化渗透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自动化升级的空间仍然广阔。对比 2010、2018 年中国 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结构可以发现,汽车行业均位居第一应用领域,但占比由 50%下降到 35%,3C 需求由 13%扩张到 23%,除金属加工以外的其他行业占比由 27%提升至 32%, 行业总体容量增长的同时需求分布呈逐渐多元化的趋势。我们认为受益于随着智能制造及 工业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不断横向延展,2019 年及以后机器人下游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有望 延续。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明显低于全球其他制造强国, “新基建”投资或有助于中国智能制造 程度和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的单元产品(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自动化 水平的重要指标。虽然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规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但生产制造业中自动 化率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lFR 数据显示,中国自 2013 年开始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 市场,2018 年中国销量达 15.4 万台,占全球比重达 36%。但是,按照机器人使用密度(平 均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为标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140 台 /万人,虽然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仍然显著低于美国(217 台/万人)、德国(338 台 /万人)、韩国(774 台/万人)、日本(327 台/万人)等制造业强国。我们认为,中国正处 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半导体、面板、消费电子智能终端、新能源等高端制造 业产能稳步扩张,其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所产生的工业机器人多元化需求将提高中国制 造业整体工业机器人密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

  5G 护航,工业机器人企业有望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全流程闭环数据传输分析系 统,提升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效率。5G 技术的普及,有望赋予机器人更加完善的交互能力, 更强大的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优化机器人的性能。通过 5G 提供的低时延+ 高稳定性的数据流传输,系统可以精确分析到每一台机器人主机。通过监控系统对机器人 各项历史数据的分析及学习,对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局部故障预警,机械寿命分 析等功能,可帮助客户提前排查生产中的各项问题,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将客 户处的机器人运转数据返回至企业,用于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与更新,实现数据的全 流程闭环。与工业物联网的融合,有望提升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增加值,提升企业经营的回 报率和智能制造升级的投资意愿。

  工业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相辅相成,2020 年或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起点,未来 有望孕育世界领先企业。结合人口结构、应用场景、产业政策、企业投资信心等多种因素 综合分析,我们判断 2020 年或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起点,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包括:1) 市场份额或进一步集中,研发可持续增长;2)5G 商用时代机器人企业有望与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深度融合;3)协作机器人需求有望快速扩张,或是本土企业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4)中国有望在新一轮发展期诞生世界领先机器人企业。目前国内有望受益于“新基建” 投资发力、工业互联网加快推广等积极因素的工业机器人代表企业包括:机器人(新松机 器人)、埃斯顿等。

  车联网 V2X,利用通信实现数据感知。车联网通信作为移动网络派生发展出来的新的分支, 在通信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特点上有其独特性。车联网通信通常统称为 V2X,根据通信对 象的不同可分为 V2V(车-车)、V2I(车-基础设施)、V2P(车-人)、V2R(车-路)等方式。

  车联网是自动驾驶感知层的不可替代环节。当前的自动驾驶大多依靠雷达、摄像头、定位 等手段实现感知层信息的输入,但依靠以上技术远远不够,信息的实时交互能力和广度都 无法突破,在这一背景下车联网成为自动驾驶感知层的不可替代的环节。

  车联网可以通过通信手段,提供更远距离信息交互能力和远程控制功能,且不受环境、气 候、遮挡等外部条件影响保障了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车联网实现了信息丰富性,信号灯、 路面状况、行人、以及非视距的全方位信息为自动驾驶提供决策判断,并且在群体信息并 发时可提供更高的算力支持和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

  端层两个关键趋势,即车辆联网设备(T-BOX、OBU)和路侧设备(RSU)渗透率提。

  新基建对提升中国存量资产效率、改善中长期产业竞争力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对关系到国计民生及国家主导产业的重点领域。

  2019 年是 5G 基建元年,带来 5G 上游的电子、通信产业链业绩回暖。2020 年,伴随着 5G 基础设施覆盖率的提升和 5G 终端的普及,5G 下游应用有望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

  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 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工业软件用主要涵盖研 发设计、生产执行、经营管理三大类。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的形态从本地部署 的复杂系统软件向云化轻量级工业 APP 转变。

  全国各类型平台数量总计已有数百家之多,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平台数量也超过 了 50 多家。既有航天云网、海尔、宝信、石化盈科等传统工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面向转 型发展需求构建平台;也有树根互联、徐工、TCL、中联重科、富士康等大型制造企业孵 化独立运营公司专注平台运营;还有优也、昆仑数据、黑湖科技等各类创新企业依托自身 特色打造平台。

  相比于传统的工业运营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复杂程度更高,部署和运营 难度更大,其建设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技术、资金、人员投入,商业应用和产业推广中也面 临着基础薄弱、场景复杂、成效缓慢等众多挑战,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前尚处在发展初期。一是在技术领域,平台技术研发投入成本较高,现有技术水平尚不 足以满足全部工业应用需求;二是在商业领域,平台市场还没有出现绝对的领导者,大多 数企业仍然处于寻找市场机会的阶段;三是在产业领域,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平台产业 生态也还需持续构建。

  5G 催化下工业互联网市场有望提速。工业互联网是以机器、原料、控制、信息系统、产 品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 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而 5G 技术有力的提升了数 据传输的效率,提升了工业互联网的能力。随着 2020 年 5G 商用逐步落地,工业互联网 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

  自主的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是大势所趋。相较于基础工具型软件,中国工业软件企业在系 统平台和云应用领域与国外厂商起步时间更为接近,技术水平差距较小,因此有望形成中 国自主的工业应用生态。新冠疫情下,研发、管理等环节远程实施成为刚需,工信部推动 工业 APP 普及率提升,培养用户习惯,为未来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建设打下基础。

  工业机器人是工业互联网在硬件环节的核心支撑, “新基建”投资有望进一步激活中国制造 业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机器人作为工业互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 大量相关系统、工艺参数、软件工具、企业业务需求和制造能力,引导汇聚和链接着大量 工业资源,通过交互协同和迭代优化,为智能的产生提供必要基础,为制造业智能化的发 展创造前提条件。同时,工业机器人能够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作用,成为工业 全要素链接的枢纽,向上对接工业应用,向下连接海量设备,持续沉淀和积累海量具备应 用推广价值的工业经验与知识模型,通过更为科学、高效的工业资源配置方式及路径,驱 动制造业体系和生态的智能化升级与运转。

  工业互联网对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产业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场景, 充分激活制造业对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需求。1)协助机器人实现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通过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实现机器人相关数据分析与共享,减轻劳动强度,改善 作业环境,从整体上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2)有效降低机器人损耗及维修成本:通过 远程实时数据监控管理和报警,及时同步生产管理状况,使机器人在工作期间有效地降低物耗,有效避免变形、划伤、碰伤,减少维修造成的停产成本。3)支撑机器人开展定制 化生产:通过工作模型的设计与优化,使机器人快速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 产品快速更新换代,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效节约投资,形成规模效益。

  中国具备诞生世界领先机器人公司的基础,本土企业成长潜力大。从“机器换人”到“智能制 造”,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有望改善。我们认为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有望复苏,2020 年或 出现温和增长,长期成长空间广阔,原因是:1)人口结构的变化将长期推动中国制造业 进行智能制造升级;2)伴随技术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效果从“机器换人”升级为“智 能制造”,从仅仅是替代人工变为提升企业制造效率、稳定产品品质及降低库存;3)国家 及地方政策支持力度大,助力智能制造升级,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4)贸易 摩擦缓和或将促使制造业恢复投资意愿,2019Q4 工业机器人行业数据已经出现改善迹象 (2019 年 10 月国内产量当月增速同比转正达 1.7%,11、12 月增速分别提升至 4.3%、 15.3%),虽然新冠疫情或对 2020Q1 机器人产业景气度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020 年 1-2 月国内机器人累计产量同比下滑 19.40%),但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和制造业复工复 产有序推进,我们认为机器人温和复苏的趋势不会改变。

  汽车行业目前仍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 不断深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将有望更深入衍射到 3C、半导体、新能源、物流仓储等领 域,需求更加多元化,增量空间广。汽车制造行业生产程序相对标准化,工业机器人应用 发展较早,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较高。消费电子行业的自动化模式与汽车行业类似,均 可在产品零部件生产和整装等环节进行自动化生产,但消费电子行业目前除了个别厂商外, 自动化渗透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自动化升级的空间仍然广阔。对比 2010、2018 年中国 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结构可以发现,汽车行业均位居第一应用领域,但占比由 50%下降到 35%,3C 需求由 13%扩张到 23%,除金属加工以外的其他行业占比由 27%提升至 32%, 行业总体容量增长的同时需求分布呈逐渐多元化的趋势。我们认为受益于随着智能制造及 工业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不断横向延展,2019 年及以后机器人下游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有望 延续。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明显低于全球其他制造强国, “新基建”投资或有助于中国智能制造 程度和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自动化生产的单元产品(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自动化 水平的重要指标。虽然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规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但生产制造业中自动 化率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lFR 数据显示,中国自 2013 年开始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 市场,2018 年中国销量达 15.4 万台,占全球比重达 36%。但是,按照机器人使用密度(平 均每万名制造业工人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为标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 140 台 /万人,虽然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但仍然显著低于美国(217 台/万人)、德国(338 台 /万人)、韩国(774 台/万人)、日本(327 台/万人)等制造业强国。我们认为,中国正处 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半导体、面板、消费电子智能终端、新能源等高端制造 业产能稳步扩张,其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所产生的工业机器人多元化需求将提高中国制 造业整体工业机器人密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

  5G 护航,工业机器人企业有望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全流程闭环数据传输分析系 统,提升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效率。5G 技术的普及,有望赋予机器人更加完善的交互能力, 更强大的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优化机器人的性能。通过 5G 提供的低时延+ 高稳定性的数据流传输,系统可以精确分析到每一台机器人主机。通过监控系统对机器人 各项历史数据的分析及学习,对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局部故障预警,机械寿命分 析等功能,可帮助客户提前排查生产中的各项问题,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将客 户处的机器人运转数据返回至企业,用于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与更新,实现数据的全 流程闭环。与工业物联网的融合,有望提升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增加值,提升企业经营的回 报率和智能制造升级的投资意愿。

  工业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相辅相成,2020 年或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起点,未来 有望孕育世界领先企业。结合人口结构、应用场景、产业政策、企业投资信心等多种因素 综合分析,我们判断 2020 年或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起点,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包括:1) 市场份额或进一步集中,研发可持续增长;2)5G 商用时代机器人企业有望与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深度融合;3)协作机器人需求有望快速扩张,或是本土企业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4)中国有望在新一轮发展期诞生世界领先机器人企业。目前国内有望受益于“新基建” 投资发力、工业互联网加快推广等积极因素的工业机器人代表企业包括:机器人(新松机 器人)、埃斯顿等。

  车联网 V2X,利用通信实现数据感知。车联网通信作为移动网络派生发展出来的新的分支, 在通信技术要求和应用场景特点上有其独特性。车联网通信通常统称为 V2X,根据通信对 象的不同可分为 V2V(车-车)、V2I(车-基础设施)、V2P(车-人)、V2R(车-路)等方式。

  车联网是自动驾驶感知层的不可替代环节。当前的自动驾驶大多依靠雷达、摄像头、定位 等手段实现感知层信息的输入,但依靠以上技术远远不够,信息的实时交互能力和广度都 无法突破,在这一背景下车联网成为自动驾驶感知层的不可替代的环节。

  车联网可以通过通信手段,提供更远距离信息交互能力和远程控制功能,且不受环境、气 候、遮挡等外部条件影响保障了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车联网实现了信息丰富性,信号灯、 路面状况、行人、以及非视距的全方位信息为自动驾驶提供决策判断,并且在群体信息并 发时可提供更高的算力支持和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

  端层两个关键趋势,即车辆联网设备(T-BOX、OBU)和路侧设备(RSU)渗透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