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信息
鸿达兴业拥有“氢能源、新材料、大环保和交易所”四大产业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公司的主营产品及服务包括氢气的生产、销售及综合应用;PVC、改性PVC、PVC建筑模板、PVC医药包装材料、药用高阻隔PVC材料、PVC生态屋、PVC抗菌材料、隔离板等PVC新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热稳定剂、稀土催化剂等稀土新材料;土壤调理剂、环保脱硫剂等环保产品,提供土壤治理、脱硫脱硝等环境修复工程服务;提供塑料等大宗工业原材料现货电子交易、综合物流服务及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 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科技含量高、覆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在实现双碳的目标背景下,发展氢能成为实现能源战略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经之路。 氢能来源广泛,可以水制氢、生物质提氢、碱水或者盐水提氢,根据存储方式的不同分为气态氢、液态氢和固态氢。氢能拥有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可通过发电(电-氢-电)、直接燃烧(电-氢-用)、热电联产(电-氢-电,电-电)等形式为社会提供电、热、冷的多联供给,可广泛应用于氢能源交通、分布式发电、储能、电子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加工等领域。氢能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长周期储存的最佳途径。在能源利用的充分性方面,氢能大容量、长时间的储能模式对可再生电力的利用更充分;从规模储能经济性上看,固定式规模化储氢比电池储电的成本低一个数量级;与电池放电互补性上,氢能是一种大容量、长周期灵活能。 在“双碳”目标下,氢能成为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应用模式。2022年,多个涉及氢能的国家重磅规划出台,从战略定位、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引导氢能产业的发展。发展氢能产业符合国家关于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导向,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氢能社会建设。万亿赛道正在加速铺就,氢能产业也进入高速发展的窗口期。 2022年2月11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机制体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探索输气管道掺氢运送、纯氢管道输送、液氢运输等高效输氢方式,建立氢能产供储销体系,加快研究和制修订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氢能、清洁能源供热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2022年2月1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2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加大新能源利用、大规模新能源调度、电力储能、氢能等领域标准研制力度。2022年2月22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有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到 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2022年3月23日,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到 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2022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到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产业化发展,打造规模化的绿氢生产基地。推广燃料电池在工矿区、港区、船舶、重点产业园区等示范应用,统筹推进绿氢终端供应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交通领域绿氢使用比例,积极探索氢气在冶金化工领域的替代应用,降低冶金化工领域化石能源消耗。2022年8月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开展电动重卡、氢燃料汽车研发及示范应用。2022年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标准化管理,加快完善气能标准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制氢电氢耦合、燃料电池及系统等领域,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能检测评价等基础标准。 在当前脱碳成为全球目标的背景下,氢能作为公认最清洁的能源之一,被多个国家列为实现脱碳的重要解决方案。目前,多国政府和能源公司正竞相开发氢能储存技术,以保障能源安全,减少对天然气的依赖。各国对氢能储存技术研发的投资不断增加,正在探索最佳的储氢解决方案,推动氢能多领域应用。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全球车辆的20%-25%,届时将成为与汽油、柴油并列的终端能源体系消费主体。 欧洲对氢能在未来发电领域的应用寄予厚望,欧盟在2022年Repower EU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分别自产、进口1000万吨可再生氢。欧盟对制氢的排放设定了严格的门槛,以配合其未来碳关税的实施,将推出碳差价合约(CCfD)以促进绿氢在工业领域应用,并拟成立欧洲氢能银行;欧盟创新基金承诺出资 8 亿欧元计划 2023 年下半年开始氢能补贴项目招标(招标项目的制氢有固定溢价)。在2022年12月,西班牙、葡萄牙与法国共同公布了约28亿欧元的H2Med管道建造计划,该管道每年将由西班牙向法国和葡萄牙输送200万吨绿氢。美国的《国家清洁氢能战略和路线图(草案)》对未来美国氢能发展提出明确规划,到 2030、2040和2050年美国清洁氢需求将分别达到1000、2000和5000万吨/年。日本“2050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和第六次能源基本计划,将氢能视为未来日本经济与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而我国在“双碳”目标提出后,氢能产业发展也进入快车道。2022年我国氢气产量3781万吨,为全球最大氢气生产国,且这一趋势有望长期保持。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的突破和成本的降低,氢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作为全球氢能最大消费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加氢站作为氢能和氢燃料汽车广泛应用所必需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发展飞速。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研究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主要国家在营加氢站数量达到727座,同比增长22.4%。我国累计建成运营加氢站358座,同比增长40.4%,其中在营245座,待运营102座,加氢站覆盖的省份及地区(含港澳台)已扩展至28个。加氢站数量位居全球第一。韩国在营加氢站168座,相较2021年增加55座;日本在营加氢站164座,相较2021年增加7座;美国在营加氢站54座,相较2021年增加5座;德国在营加氢站96座,相较2021年增加4座。 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发展氢能产业的最大机遇就是国家的大力支持。可以预计,在政策助力、产需逐步形成合力的推动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光明,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提高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至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约1.3亿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约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60%;交通运输领域用氢4051万吨,建筑领域用氢585万吨,发电与电网平衡用氢600万吨。在氢能技术方面,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望实现清洁能源的运用,改善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提供更多清洁能源供给。未来随着更多氢能投资项目落地,产业协同效应将逐步凸显,氢能将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实现多元应用。特别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发展成熟前,氢能产业都将处于政策性利好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国家规划还是机构预测,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都毋庸置疑。 聚氯乙烯(PVC)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是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之一。PVC因其优良的耐化学腐蚀性、电绝缘性、阻燃性、质轻、强度高且易于加工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电子、医疗、汽车等领域,成为应用领域最广的塑料品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PVC下游对接塑料加工行业,涉及众多塑料加工行业中的产品,目前仍以型、管材管件占比最大,广泛应用于建筑、装潢、节水灌溉、农用薄膜、电子材料、日用品等现代制造业和新材料行业,并且可以广泛替代钢材、水泥、木材等传统工业原料,是“以塑代木、以塑代钢、以塑代塑”的重要原料。 PVC是由氯乙烯单体(VCM)聚合而成,目前氯乙烯单体的生产主要有两种原料路线:以石油乙烯为原料的乙烯氧氯化法,称为石油路线;由乙炔和氯化氢合成VCM单体,乙炔来自电石,称为电石路线。石油路线在西欧、北美、中东等地区应用广泛,电石路线则在我国发展较快。基于我国“富煤贫油”的资源结构以及电石的生产工艺技术相对成熟等特点,在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发展电石法PVC是国内氯碱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司子公司乌海化工、中谷矿业分别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以电石法生产氯碱化工600618)产品。 根据中国氯碱网最新产能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PVC现有产能为2809.5万吨(其中包含聚氯乙烯糊状树脂140.5万吨),产能净增长97万吨,其中年内新增112万吨,退出15万吨。 近几年,PVC产量和需求增长均受到一定抑制,2020-2021年行业平均开工率保持为78%。2022年全国PVC产量2090万吨,开工率约为74%,较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 PVC下游对接的塑料加工行业,涉及众多塑料加工行业中的产品,目前仍以型、管材管件占比最大。2022年我国PVC表观消费量约1930万吨,同比仍有小幅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 PVC下游消费主要集中在管材管件、型材门窗等房地产相关行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导致PVC在相关领域的消费占比有所减小,PVC地板、PVC-O管、PVC医用制品、PVC车用制品等创新领域成为消费增长新方向。近年发展迅速的PVC地板,在北美和欧洲普遍的通胀压力下,出口增速减缓,对国内PVC市场的支撑力度有所减弱。 我国PVC行情波动和宏观经济环境、大宗商品期货走势、PVC市场化去过剩产能进度及自身供需关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从十多年的市场监测数据发现,PVC市场的最低点出现在2015年的12月中旬,当时的国内电石法PVC平均价为4632元/吨,乙烯法PVC均价为5291元/吨,之后再一次出现的价格低谷为2020年的4月初,国内电石法PVC均价跌至5135元/吨,乙烯法PVC均价跌至5475元/吨。十多年间的价格峰值出现在2021年的10月中上旬,国内电石法和乙烯法PVC均价分别最高涨至14610元/吨和15150元/吨,达到历史新高。 2022年国内PVC市场整体呈走低态势,尤其自二季度末开始行情快速下滑,10月底出现了年内最低价,乙烯法和电石法PVC均价分别为5990元/吨和5752元/吨。2022年底国内乙烯法PVC均价6313元/吨,电石法PVC均价6138元/吨,比年初均价8908元/吨和8361元/吨,分别下跌29.1%和26.6%。分析认为,造成2022年国内PVC市场持续震荡下行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1.需求减少,库存量不断累积。PVC市场和房地产行业关联度较大,上半年开始由于房地产相关数据指标持续走弱,PVC下游终端制品需求自二季度以来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减少影响,中小塑料制品企业订单不足,开工受到制约。尤其在三、四季度国内PVC供需矛盾逐步加大, PVC厂家库存累积。四季度虽然国家陆续出台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但政策传导并带动PVC行情的反弹需要时间,直至年底,国内PVC市场始终保持在低位震荡。 2.电石、乙烯等原料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以主产区西北电石市场为例,12月底电石市场价格为3850-4000元/吨,较年初高点4570-4650元/吨,下跌650-720元/吨。乙烯原料方面,2022年以来,东南亚、东北亚乙烯CFR进口报价也从最高的1430美元/吨、1400美元/吨,下调至年底的910美元/吨、870美元/吨。 3.年内外贸出口报价出现较大下调。2022年上半年我国PVC整体出口数量较大,但之后逐月下降。出口报价方面,从3月份开始出现较为明显下跌,年初1月份出口PVC均价1358美元/吨,12月份已降至795美元/吨。年末美国PVC出口预期有可能继续呈现量增价跌的趋势,整体国际市场报价重心预计继续走低。4.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影响加大。2022年PVC期货行情接连出现大幅下行,对现货市场造成较大影响。贸易商及下游客户一方面对现货供需基本面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因为期货行情下跌,较难支撑现货行情反弹。 PVC产品受原料成本影响较强,随着国内外乙烯来源多元化,国内能源矿产资源拥有程度不同,我国PVC生产企业将通过综合分析自身具备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物流方式等特质来选择原料路线,未来也将从一定程度上带来我国PVC供应格局的变化。 从地区分布方面,现有71家PVC生产企业分布在22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平均规模达到40万吨。由于各区域的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和市场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PVC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局部地区企业数量众多,产能相对密集。 当前西北地区依托丰富的资源能源优势,是国内电石法PVC的低成本地区,在我国PVC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除青海盐湖集团000578)具有一套30万吨/年的煤制烯烃工艺为原料来源的乙烯法PVC生产装置外,全部为电石法生产工艺。华北、华东地区呈现出电石法和乙烯法长期并存发展的状态,且得益于进口乙烯渠道和乙烯生产来源的多样化,未来两至三年内,天津、浙江、江苏地区乙烯法工艺的扩能将更加集中。 2023年我国统计有194万吨的新增PVC项目,预计实际试车运行,并能形成一定产量的有效规模约不到100万吨。2024年及远期规划PVC项目分别为40万吨和290万吨。扩能类别上,乙烯法PVC在未来两年的新增项目集中投产,重点如:浙江镇洋30万吨/年乙烯法PVC项目、万华化学600309)(福建)利用MDI/TDI大量的副产氯化氢,配套建设40万吨/年PVC项目等。随着乙烯法PVC产能的不断增大,我国PVC供应格局也将发生一定改变。 在氯碱行业发展转型阶段,深度开发高附加值耗碱、耗氯产品,重视 PVC新品种和专用料研发,将医用专用料、多牌号高聚合树脂、TPU-g-VC 接枝共聚树脂、ACR-g-VC 接枝共聚树脂、离子交联PVC树脂等特种树脂纳入科技创新体系,拓展PVC应用领域;加强对加工助剂、加工技术、加工装备适配性研究;加强与下游加工企业合作,建立系列化、专业化、针对化的PVC专用料牌号,促进我国PVC树脂由通用型向专用型跨越;提升PVC塑料制品质量,巩固在型材、管材等传统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开拓PVC-O管和PVC地板等新兴消费领域。 PVC生产方面,加强专用树脂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控制,通过标准与服务积极与下游加工应用相适配,不断提高专用树脂市场占有率,PVC树脂专用化、高端化和差异化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持续推进无汞触媒的研发应用,完成万吨级PVC无汞触媒的应用评测,进一步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推进无汞触媒生产、应用和回收再利用研究,使电石法工艺保持相应的竞争力。 烧碱作为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从形态上可分为液碱和固碱两种,目前国内烧碱生产工艺主要为离子膜法。烧碱的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其中,氧化铝是需求最大的行业;造纸行业也是主要下游消费领域;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烧碱主要用作棉布退浆剂、煮炼剂和丝光剂;烧碱在有机化工、无机化工、轻工行业、石油工业及食品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 2022年,我国新增5家烧碱生产企业,无退出企业,企业数量增至163家,分布于除北京市、海南省、贵州省和自治区外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我国烧碱总产能4658万吨,较2021年增加150万吨。 我国烧碱产量变化主要受经济形势、新增产能数量及其投产时间、市场景气程度、“碱氯平衡”、相关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每年产量增长速度呈现一定差异,但近年整体呈现正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烧碱产量持续提升,总产量达到3981万吨。 烧碱主要应用于氧化铝、造纸、纺织、洗涤剂、医药、水处理和食品加工等方面,消费领域基本涵盖国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消费领域与国民生活紧密相关。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部分烧碱下业开工负荷不足,对烧碱需求有所下降。受国内部分下游需求相对温和及烧碱出口量明显增加的双重因素影响,2022年国内烧碱表观消费量较上年下滑2%至3657万吨。 2022年,我国烧碱下游消费结构基本稳定,纺织印染行业开工负荷不足,对烧碱消化能力减弱,消费占比由上年10%下降至9%。随着我国新能源领域的迅速发展,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需求明显增长,磷酸铁锂和氢氧化锂等相关化工品耗碱量持续提升,并且部分耗碱化工产品产量增加,多重因素支撑当年化工领域消化烧碱占比有所提升,其他下游领域消费占比没有明显变化。 2022年,受生产成本处于高位、外贸出口量价均升、部分下游需求相对较好等多重利好因素支撑,当年我国液碱市场呈现持续震荡小幅上涨走势,11月份受需求下降影响,成交价格略有回落,全年我国液碱市场整体保持在相对高位水平运行。 烧碱生产过程中吨耗电2200-2300千瓦时,电的成本占烧碱总成本的60%以上,电价的高低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有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关联。氯碱行业大多存在自备电厂,受能源分布特点影响,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自备电厂率高。尽管大多企业存在自备电厂,但由于部分企业自备电厂规模较小,自发电成本较高,部分企业不通过自备电厂发电,依靠外购网电来保持正常生产。2021年,煤炭价格上涨,企业自发电成本明显增加,大多企业加大外购网电的力度,目前一半以上的企业通过外购网电。2022年烧碱企业用电价格基本处于2021年涨后状态,个别省份电价在2022年初补涨,烧碱企业用电成本压力较大。 我国烧碱产能分布较为稳定,产能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和华东三个地区,其产能占全国总产能80%。西南、华南及东北地区烧碱产能相对较低,每个区域产能占总产能5%及以下水平。 我国华东、华北等东部地区烧碱发展历史悠久,也是下游消费的主要市场。并且当地氯碱企业配套耗氯产品品种较多,其具有较好消耗氯气能力,以解决碱氯平衡问题,此外,地理位置的条件使得出口外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西北地区主要依托资源优势,配套发展PVC产品,烧碱生产成本优势较为明显。 我国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的拉动下,建材、家电、服装及日用品等需求将会有所增加,进而带动烧碱产品需求持续增加。此外,在我国处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阶段,参与国际化业务仍将为我国部分烧碱企业重点战略方向之一。 PVC是五大通用树脂中产量最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人造革、塑料制品等软制品和异型材、管材、板材等硬制品。在“以塑代钢、以塑代木、以塑代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PVC制品向高性能化、轻量化和绿色环保化的升级换代步伐进一步加快。 根据欧洲塑料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塑料制品产量为4亿吨左右,同比增长 2.5%,其中亚洲产量占比51%,北美产量占比约在19%。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塑料产量约占到全球塑料总产量的31%左右。我国生产的塑料产品,大部分在本土消化。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宏观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在塑料工业方面的投资规模。近年来,国内塑料制品行业市场充分竞争与错位发展并存,随着塑料材料研究的进一步突破,高强轻质材料的开发、以及先进成型设备和工艺的进步,塑料制品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未来市场需求空间潜力巨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为7771.6万吨,从省份来看,广东、浙江产量超过1000万吨,处于领先低位,其次是福建、江苏、安徽。前五省总产量达4353.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6.02%。与2021年相比,塑料制品产量同比增速最大的是江西,同比增长32.32%。从地区划分来看,2022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最高的地区为华东地区3644.58万吨,占比为45.07%,其次是华南地区1520.63万吨,占比为18.80%。 塑料是未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目前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塑料消费潜力巨大,塑料加工业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塑料制品向高性能化、轻量化和绿色环保化的升级换代步伐进一步加快,改性塑料比重不断上升。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通常根据稀土元素原子电子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可将其分为轻稀土及重稀土。其中,轻稀土包括镧、铈、镨、钕、钷、钐、铕,重稀土包含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稀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能大幅提高其他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是我国战略性核心矿产资源。我国稀土储量为4400万吨,是全球稀土储备最大的国家,稀土储备量占到全球约35%。我国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江西、广东等地,其中中重稀土主要分布在江西和广东,轻稀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具有“南重北轻”的分布特点。我国拥有着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布局,稀土储量及稀土开采、加工技术均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稀土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是发展新兴产业和国防军工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 稀土产业链包括三大环节,分别是上游的稀土矿开采、中游稀土冶炼及分离、以及下游稀土加工及各类终端应用。我国各种开采、分离、冶炼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对于发展下游各类稀土应用有着绝对优势。稀土下游应用最大的部分为各类稀土功能材料。具体来看,稀土产品应用于各类稀土功能材料、石油化工、玻璃陶瓷、冶金机械、及农业轻纺当中。稀土功能材料又包括磁性材料、抛光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及储氢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中占比最大,且终端产品价值最高的是稀土磁性材料。稀土磁材终端应用包括新能源、节能化和智能化等“三能”高端应用领域,如新能源汽车、汽车 EPS、变频空调、风力发电、工业自动化、智能消费电子和节能电梯等领域。 近年来,政府出台各种政策推动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工信部发布《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稀土管理职责分工、建立总量指标管理任务,旨在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促进产业整合,推动产能布局集中,有利于稀土产业整体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2022年 12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公布《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2023年)》的公告,在稀土相关领域,出口延续实行许可证管理;11月,《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稀土》等稀土相关规范的发布,对规范稀土资源勘查和稀土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稀土的需求市场有望持续扩张。同时,稀土材料多样化的适用性令其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磁悬浮列车等高端制造领域内存在大量应用空间,未来相关领域的产业化也将进一步推升稀土产业市场需求。 稀土产业在我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广泛。稀土是制造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必不可少的关键原材料。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续航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对驱动电机的性能和数量要求随之提升,未来将运用到更多的稀土磁材。在碳中和目标下,预计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继续提高,行业发展进入到市场驱动的新阶段,将长期拉动对上游稀土产品的需求。 民以食为天,农以地为安。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土壤环境状况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更是国土资源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酸化、沙化、盐碱化严重,耕地地力退化严重等问题。科学用好土地资源,守住耕地红线成为迫切的市场需求。 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至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近年来,国家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日益重视,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对土壤修复的决心。2022年2 月发布《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各地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指出排放镉等重金属的企业,应依法对周边大气镉等重金属沉降及耕地土壤重金属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大气重金属沉降造成耕地中镉等重金属累积的风险,并采取防控措施。2022年9月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提出持续支持大气污染防治、流域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2022年11月科技部发布《“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建立不同区域土壤和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的生态环境基准,构建土壤符合污染多介质协同治理与绿色可持续修复理论及方法。此外,北京、上海、陕西、湖南、辽宁、吉林、江西、四川、福建、重庆等省市也积极响应号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地区特点发布相关政策,推动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持续发展。 土壤修复和治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势必对我国土壤修复产业产生影响。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将会从开始的高效率、高能耗修复技术转向低碳排放、低能耗、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而国家的一系列部署,将让土壤修复逐步进入快车道。 公司全资子公司塑交所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打造公开、透明、高效的交易平台,面向国内外行业企业提供电子交易、仓储物流、信息技术等服务。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国家电子商务城市电子商务专项试点企业”、“广东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塑交所编制运行的“塑交所-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发布,被誉为“中国塑料第一指数”,是我国塑料原料价格的风向标。 公司利用塑交所在电子交易、现代物流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整合线)资源,促进氯碱产品、PVC制品等业务与互联网、现代物流等业务的联动与融合,拓展新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各项产品和业务的发展,增强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公司建成“资源—电力—电石—PVC/烧碱—副产品综合利用及土壤调理剂—下游制品加工—电子交易与供应链业务”的PVC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公司在氯碱业务方面具备成熟的经营管理团队和先进的设备、研发技术,使得公司开工率、电力、电石等主要原燃材料单耗值指标一直处于行业前列。 公司下属公司乌海化工及中谷矿业分别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作为氯碱行业主要生产成本的电力价格优势明显,报告期内乌海化工及中谷矿业享受内蒙地区的电价优惠政策,包括自治区多边交易平台电价优惠、自治区对氯碱工业企业的电价优惠及当地政府给予的电价优惠等。 目前公司拥有“资源能源—电力—电石—PVC/烧碱/氢能源—土壤调理剂—PVC新材料—电子交易综合业务”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氯碱”、“氢能”双主业协同发展的目标,公司不断做大做强氯碱业务,并重点推动氢能综合应用业务发展,同时拓展土壤改良、新型PVC制品应用、交易所等业务规模,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一体化综合效益。 子公司乌海化工、中谷矿业位于资源丰富的蒙西地区,拥有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和电力装机容量,具有发展氯碱和氢能产业的资源和成本优势。同时公司拥有较强的渠道优势,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遍布全国各地。公司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以质量和价格优势创造品牌价值,吸引大批客户,以优质的售后服务和完善的业务配套服务与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以此稳定和不断充实客户资源。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不断发展的视角走在市场前沿,不断更新及研发新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公司坚持用“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指导工作。公司在氢能、氯碱、土壤修复及PVC制品等业务方面具备成熟的经营管理团队和先进的设备、研发技术,一方面,开展大量产品研发和业务创新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工艺和技改创新,使得开工率、原燃材料单耗等指标处于行业前列。公司分别与中科院、包头稀土研究院、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多所研究机构和知名学府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氢能应用、稀土应用、土壤修复等领域开展合作 同时,公司设立的氢能研究院、土壤研究院,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打造稳定的核心管理、研发和技术人才团队,开展大量产品、技术及工艺研发工作,储备新产品、新工艺技术,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布局,把氢能产业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公司是氯碱制氢的龙头企业,借助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利用氯碱制氢的经验和规模优势,致力于氢气的生产、存储及应用研究,并逐步加大规模化制氢、储运产业化力度。公司下设氢能源研究院开展氢气制备、氢气加注、氢气储运、加氢站、移动加氢站、装备研究等技术储备布局,目前拥有气态、固态、液态三种储氢方式的技术。公司在乌海市、广州市分别建设运营加氢站、移动加氢站和液氢工厂。公司成功打造了氢能源制造和储存的上游全产业链,氢能生产能力不断提升,逐步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氢能源供应商和综合服务商。 公司重视以绿色发展为使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氢能、土壤修复等环保产业。公司积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依法治土的政策精神,响应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政策号召,大力发展土壤改良业务,打造土壤修复产业链。公司专注于土壤改良产业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技术经验。公司全资子公司西部环保从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自主研发适用不同土壤及水质的系列土壤调理剂产品,并为更多种植环境需要,创新推出“种植斗+营养土”的移动生态农田种植模式。公司下设的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及其下属中国土壤标本馆拥有一批土壤改良领域和环境工程领域的专家,并与国内外土壤行业领域的机构、专家、农技部门积极开展合作,开展土壤检测、土壤标本收集和展示、土壤改良产品和技术研发工作,储备土壤改良的前沿技术,不断增强公司在土壤改良产业的发展潜力。公司全资子公司塑交所是全国唯一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塑料交易所,塑交所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国内外塑料企业提供现货电子交易、物流、信息技术等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塑交所集聚了行业上下游资源,在电子交易、现代物流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同时,塑交所具备塑料化工行业供应链综合管理产业优势,与公司其他业务形成良好的产业协同。 鸿达兴业股份603928)有限公司是我国知名的大型新材料能源综合产业上市公司,形成氯碱氢能双主业发展模式。主营产品及服务包括氢气的生产、销售及综合应用,研发生产销售储氢瓶、质子交换膜等氢能产品;PVC、改性PVC、PVC建筑模板、PVC医药包装材料、药用高阻隔PVC材料、PVC生态屋、PVC抗菌材料、隔离板等PVC新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热稳定剂、稀土催化剂等稀土新材料;土壤调理剂、环保脱硫剂等环保产品,提供土壤治理、脱硫脱硝等环境修复工程服务;提供塑料等大宗工业原材料现货电子交易、综合物流服务及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公司坚持“以化工新材料为基础,以资源能源为双翼,发展环保事业”的循环型经济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围绕“氯碱”、“氢能”做强优势业务,致力于成为国内最有竞争力的氯碱新材料生产企业。目前已形成“氢能源、新材料、大环保、交易所”四大业务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未来公司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产业协同优势,加快推进落地新兴业务,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以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配套,加快产业优化和资源整合,打造更为持续稳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公司拥有气态、液态、固态储氢技术,积极推动制氢、储氢、储能、运氢及氢能应用产业化的发展。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文件精神,积极推动氢能储能发展,开展氢气制备、氢气加注、氢气储运、加氢站、移动加氢站、氢能装备研究等技术储备布局,生产、销售储氢设备,正在研发高压储氢瓶、固态储氢瓶、液氢储罐等产品,助力新能源交通、冶金工业、电子半导体、分布式发电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未来公司将继续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完善科学管理水平,增强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动公司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助力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快技术创新引领产品升级步伐。一方面加快推进中谷矿业二期项目建设,扩大现有氯碱产能,另一方面聚焦高端,强化创新,引领产品结构升级,加大特种PVC、专用PVC、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助剂、稀土催化剂、稀土抗菌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力度,通过提升产品性能和装置工艺技术改进,实现降本降耗,并通过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拓展新材料领域,提高经营效益。 2022年国家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对土壤污染修复行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财政部对土壤污染防治也制定了专项资金预算。在一系列连续性政策的推动下,土壤修复行业竞争也渐趋激烈,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依托土壤修复产业经验和研发优势,不断丰富土壤修复产品的种类,开发针对不同土壤、不同市场需求的土壤修复产品和技术,推广土壤修复产品和改良技术的应用。未来,公司将继续创新业务开拓模式,储备核心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响应市场需求,助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 公司将继续发挥电子交易平台、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上下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塑料化工供应链综合管理业务规模,深入促进新材料、环保等业务与互联网业务的联动与融合,增强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22亿元,营业利润3.9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8亿元。 本报告期,公司在氢气的制取、储存、运输及加注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成功打造了氢气制取和储存的上游产业链,氢气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已掌握气态、固态、液态三种储氢技术。公司成立内蒙古鸿达氢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广东氢能研究院,致力于氢气的存储及应用研究,开展稀土储氢技术、储氢装备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现正在研发生产质子交换膜、高压储氢瓶、固态储氢瓶、液氢储罐、氢储能箱等产品。本报告期内,公司在内蒙古乌海市建设的加氢站、移动式加氢站运营良好,正常为燃料电池公交、大巴等用氢车辆提供氢气及加注服务。 2022年受经济增速下行和大宗商品市场趋软等因素的影响,氯碱装置生产负荷有一定的波动,但在公司的努力和规划下,氯碱产品整体生产经营情况运行较好。期间,公司发挥在氯碱化工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标,针对各生产环节和生产装置开展大量研发和技改工作,积极控制原料、能源单耗,节约水资源,同时提高装置自动化和环保水平,顺利地完成全年的产销目标。 土壤改良,利国利民。鸿达兴业凭借丰富的土壤改良经验,已在广东、广西、云南、内蒙、新疆、甘肃、海南等省份成功改良土地数百万亩。自主研发的“丰收延”土壤调理剂,通过补充土壤营养,平衡土壤酸碱度、恢复土壤微生物及生态系统功能,从而提升土壤地力,实现土地的资源化和可持续利用。公司子公司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致力于土壤修复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工作。多次参与全国农用地障碍土壤修复与治理、全国各地耕地质量检测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关土壤治理任务。同时为农企、合作社、广大农民等提供免费土壤治理技术咨询、土壤/水质质检测分析等服务,积累了众多典型土壤剖面标本、土壤样品检测案例。于2022年7月,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第二批检测实验室名单。 2023年,公司将秉承“以实干创造未来”的企业精神,根据总体发展战略要求,立足“氢能源、新材料、大环保、交易所”四大产业,积极实施产品和业务创新,向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继续努力以创造更好的效益回报社会和股东。 氯碱化工生产是高危行业,新时代要用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坚守“安全是红线、环保是底线”,围绕生产全过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力度,加强现场管理、原料质量控制、设备维护保养;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控制原料单耗,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力争2023年度氢气、PVC、烧碱、土壤修复、稀土加工、PVC制品等业务的收入和效益稳中有升。 公司立足于氢能产业,顺应“碳达峰碳中和”的低碳能源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全球及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动向,紧抓氢能行业发展机遇,积极发展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业务,完成氢能行业的生产、技术、销售渠道的布局,推动构建完整的制氢、储氢、运氢及氢能应用产业链,推动年产五万吨氢能项目建设和加氢站的建设,推动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广泛合作,探索更多氢能应用场景模式,提高公司在氢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布局。 公司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坚持技术创新,提高自设的氢能研究院、土壤研究院的研发能力,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打造稳定的核心管理、研发和技术人才团队,推动氢能产业链相关技术、土壤修复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工作,以技术进步,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推动氢能、土壤修复、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公司所处的基础化工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其产品价格受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和供需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目前公司氯碱产品产量较大,盈利能力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当经济运行出现下滑时,行业也将随之调整,可能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推动“氯碱”、“氢能”双主业发展,发挥PVC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势,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氢能应用、土壤修复等产业,通过研发创新扩大业务范围,巩固规模化和产业协同优势,培育更多利润增长点。同时,加大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和业务的比重;并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与成本管理,持续进行工艺改进和设备技改,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原料单耗,提高盈利水平。 我国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中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势必对于节能降耗的要求日趋严格。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国家可能颁布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来提高化工生产企业的环保要求,从而可能进一步加剧行业内的竞争力,增加公司的环保成本。 公司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并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使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进一步提升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此外,公司主动实施技改项目实现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减少“三废”排放;主动获取并识别新的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地方政策,及时适应新要求,保障环保资金投入。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部分客户存在不按合同约定按期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可能造成公司经济损失。且近年来随着公司氢能、土壤修复等新项目增加及规模扩大,公司目前债务规模较大、应收款金额较大。如债务融资规模进一步加大,可能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一是充分发挥现有资产产能,通过技改创新、运营管理,提高盈利能力;二是合理规划融资事项,做好资金使用计划、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优化财务结构,为公司稳健经营和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四是从源头管控应收账款风险,落实应收账款预警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启动预警,并制定项目债权清收计划,明确责任人,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快款项回收,确保应收账款保持在合理水平。 |